更新时间:2018-07-23 09:08作者:三水老师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特别报道
从排排坐、安静听讲、反复练习到小组合作、动手探究;从班主任“单兵作战”“一枝独秀”到倡导全员育人;从学校管理大多是在布置任务、检查工作,到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当不少学校正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一招一式、小修小补改良式变革的时候,有一所学校,却静悄悄地对传统教育藩篱进行着结构性的系统改革:
动结构,突破以单一“班级”为单位的刚性组织,创建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组织形态——“班组群”;
造空间,以建构学校建筑空间为契机,拓展学校学习空间,通过共享形成多样、多维的学习关系;
立课程,超越班级授课和分科教学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样、丰富的课程供给——生态大课程实践体系;
创环境,完善学校与家长、社区关系的顶层设计,滋养互动互惠的教育生态,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
这所学校,就是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重新定义学校价值——教育孩子、团结人们、引领社会
2011年7月,中关村三小借30年发展之机,开启“面向未来,重塑学校”的教师广泛民主对话,引导教师站在更高层面上重新定义学校。
历时一年的研讨与聚焦,最终形成《学校发展纲要》,明确了面向未来的学校定位和发展方向:学校应该是教育孩子、团结人们、引领社会的地方;学校应组织起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等联结起来的多样化的学习关系;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与可能,为教师提供专业成长空间与资源;学校要让孩子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养成行为品质,让学习与社会需要一致,成为真正有益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人。
中关村三小对学校的功能和定位的描述,开放的视野和更高的站位,让学校的变革一出发就走在正道上。
很显然,局部的、单方面的改良已不足以支持学校面向未来的系统性设计。作为一所有着131个教学班、6300名学生的传统名校,中关村三小师资优良、学业优秀,各项工作出类拔萃。如果继续按惯性朝前走,优秀依然。有必要做这种伤筋动骨的改革吗?学校不少教师不是没有这种顾虑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