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1 15:22作者:三水老师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明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这个新时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对高等教育工作进行再思考、再认识,提出新的思路、采取新的举措,回答好这一时代课题。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立足世情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的艰巨重任,不仅要在培养数量上发展,使更多的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而且更要在质量上提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时代新人,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同时也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达到更高标准。
1.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将影响其行动和发展方向。只有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有强大的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期正好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契合,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将会成为现代管理的骨干,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担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追求理想的高度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也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更高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正义观、人民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信仰者和执行者,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生活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和灵魂,包含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家国情怀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爱国主义的现实表现。大学生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胸怀祖国和人民,让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深深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只有这样才会有奋斗的动力和百折不挠的坚持,并汇聚为磅礴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文化自信和开阔的胸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将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外部条件。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能够以开阔的胸襟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在为民族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定位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通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需重新审视、准确定位,积极探索与世界同频共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模式,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1.通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要从知识补充上升为立德树人
以往很多学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把通识教育定位是对专业化教育的有益补充,让学生在文理的专业领域都有所了解和学习,使学生文理兼通。因此,我国大学当前开展的通识教育更注重拓展学生知识面,解决专业教育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促进通才教育,而较少涉及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缺少对大学通识教育精神实质的考察。很多学校在本科生培养中使用“通识教育”这一概念,主要有两种做法:一是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将通识教育“知识化”,把思政、体育、外语等公共课纳入通识课程体系,同时开设了人文、艺术、地理、科技等方面的大量选修课,多以概论、通论的形式出现。二是提出建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专业基础课范围,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不单独设置通识课程或模块,培养宽口径的专业人才。这些都是将通识教育作为知识传授的补充。现在,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通识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补充,而是要担当起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使大学生不仅有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成为使学生“成才成人”的根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