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23 20:35作者:王新老师
摘要: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并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从大学教师的主体性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诉求、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三个方面的内容,认为只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师取友、教学相长”的教育逻辑,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指出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路径与方法。然而,根据北京地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满意度不高,除了师资短缺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原因外,不少新进入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甚至习惯于应用西方心理学、哲学讲授大学生思政课;
专职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深感缺乏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1]可见,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深刻地洞悉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驾驭庞杂而深邃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其必然承载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命运,而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因此,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是增强教学实效的外部推动所致,更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
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诉求
在认识层面上,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资源性意义进行了大量的解释性研究,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但普遍存在的难点或困惑是如何恰当地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目前至少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碎片式地肢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体系缺乏自足性;二是从纯粹的经典文本解读中寻求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忽略了不同的社会人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及需求有何差异等问题的研究。[3]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有立场”,又要构建二者有机融合的实现机制,确实存在着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两个层面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出现“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偏差。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并始终坚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它是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4]。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把握住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和方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