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7 20:41作者:李一老师
■砥砺奋进的五年教育新实践
暑期来临,南京市浦口区大桥中学、南京滨江中学、文枢中学、紫东实验学校等一批初中校组织教师在一起交流研讨如何编写语文、数学学科的分层练习作业。与一般的暑期培训讨论会不同,这些学校已经一起组建了多个联合攻关项目组,这种量身定做的分层作业编写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合作内容。
从2015年9月开始,南京市传统意义上的46所薄弱初中找到了“组织”。南京市教育局通过“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外援,在多个内涵建设领域给予倾斜。近两年过去,这些初中校逐渐驶入了相互联合、共同成长的快车道。
为什么要提“新优质初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人们常常把初中比喻成“细腰”“豆腐腰”。而薄弱初中校,更是面临着“处在闹市无人问”的尴尬境地。
从2015年起,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利明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一线调研,希望建立一种机制以彻底扭转这一局面。经过调研,南京市教育局发现,“输血”容易“造血”难,学校自身“造血”功能的激活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而要实现“造血”,关键在于提振学校发展信心、寻找质量提升突破点,唤醒学校主体意识,变“要我改薄”为“我要改薄”。
2015年9月,南京市正式启动了“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对全市46所薄弱初中校施行市、区、校三级联动、协同共进,计划用3至5年实现帮扶学校质量、内涵、条件提升。
此次南京提出的“优质”概念,与全国已有的类似提法不同——啃的都是多年不愿啃、不想啃,或者想啃啃不动的“硬骨头”,可谓困难重重,没有现成可参考的先例。
“要做好,必须接地气、抓基层,立足校情,制定‘一校一策’,实现‘二次创业’。”张利明说,优质的内涵包括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社会认可三个层次,“它追求的是一种不循‘老路’、不抄‘近路’、不走‘歪路’的‘绿色质量观’。”
薄弱初中怎么“优”起来?
“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实施过程中,一名农村初中校长的一句“多年没见过市教研员”给项目攻关团队成员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南京市学校基数大、教研员有限,且热门学校占有资源多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