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4 20:38作者:李一老师
一些久坐“冷板凳”的学科呈现一定程度的“转暖”趋势,成为不少考生主动追求的“香饽饽”——今年,四川考生小胡同学婉拒了名校金融专业抛出的橄榄枝,一心报考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云南高考文科第二名小刘同学则志在钻研古生物学,令这个曾因“一个人的毕业合影”广受关注的“冷门专业”后继有望。(8月12日光明日报)
高招专业“冷热之分”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名单虽几经切换,但民众衡量的标准却几乎不变。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且社会用工需求量大的专业、与新兴产业相匹配的专业,最容易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热门专业”,相反,就是“冷门专业”。人们普遍认为,“热门专业”就业容易,“冷门专业”就业困难。
为了减少就业风险,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心愿,每年考生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乱象,“热门专业”高烧不退,“冷门专业”持续降温。2012年以前,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很难招满学生,天文专业一直是北师大分数线最低的专业,半数生源是被调剂来的。这只是“冷门专业”遇冷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尴尬的是,毕业时竟然出现了“一个人的毕业合影”。
然而,抢到了“热门专业”,未必就意味着抢占了就业的先机。网上曾经流传一个段子:“大学生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的多,吃零食的没有看连续剧的多,看连续剧的没有玩游戏的多。”调侃归调侃,但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学生对所学专业及课程没兴趣才是问题的关键。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古人说,难得糊涂,而如今有的学生却容易糊涂。高考填报志愿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同样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的学生之所以迷失,是把读书当作敲门砖——读书就是为了考一所好大学,读好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做自己喜欢的事,拓展人生的宽度。
可是,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无异于舍弃了自己熟悉的跑道,踏上了其他陌生的跑道。大学毕业后,即使能够顺利就业,也只是岗位上的机器和工作中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