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1 20:35作者:李一老师
每个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学生在校时间以及课时是相对固定的,而要学习的内容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我们要站在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制定我们的教育目标,而学科体系的鲜明界限又将其割裂。如何让教师从一节一节的课堂中跳出来,从“相邻洞穴”的教室中走出来?
我们着手建立一个生态的大课程:超越班级授课制“班、课、时”的局限,从“课堂、单元”的学习变为“学期、学年”的学习,形成一个科学的学习链条。
共同的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学习的发生是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所以,提出构建以“真实的学习”为价值取向的生态大课程,通过学科内容的整合以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让学习更加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换句话说,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孩子的生活,真实的学习情境就是孩子的世界,这个世界与将来走向社会的世界应该保持最大的一致性。所以,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技能、动手实践能力,习得明辨性思维的过程,也是获得交往、合作、分享、表达能力的重要过程。
在课程建设上,不能仅仅依靠对课程的小修小补,需要跳出长期以来“加加、减减”的单一思维,站在全球背景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和全面发展,将学习与生活相融,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受欢迎、有能力、有担当”是“大家三小”的学生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成五个核心能力,即积极行为的能力、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创新的能力和追求包容、规则、公正的能力,这已经成为每个学科共同的课程目标,并通过生态大课程的构建,落实到每节课和每个活动中。
生态的课程架构
1.“三层六类”的课程结构
借鉴国际学术研究领域的划分,我们在保留分科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将原本分散的10多门学科按照学科的相似性,重新分类合并,形成了六大学科课程群:语言类(中文、英文);数学、科学、技术、工程和信息;历史与社会科学;视觉艺术类(美术、手工、摄影、微电影);表演艺术类(音乐、戏剧、舞蹈);积极身体活动的健康生活方式。整合后的六大门类课程减少了学科分类带来的内容上的重复,模糊了学科间的界限,同时,通过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时段的整合,为学科间的协同教学提供了机会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