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0 20:33作者:李天扬老师
今年春节期间,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的大一学生苏某在老家意外受伤住院。得知这一消息后,全院师生为其募捐善款33935元。苏某基本康复后,将自家产的41袋2460斤玉米、60袋1050斤胡萝卜赠送给学院。与一车玉米、胡萝卜一起带来的,还有一面写着“爱心助捐恩重如山,惟宏隆德学院情深”的锦旗。(7月7日扬子晚报)
学院得知学生受伤住院而组织捐款数万元救助,可谓爱心如山;学生康复后驱车数百里赠送家中特产表达谢意,可谓知恩图报。这两件事都体现了社会“正能量”,均值得媒体广为宣传。尤其是后者,更值得舆论关注,社会点赞。
近年来,大学生感情淡漠、感恩意识缺失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受到非议。比如,宁波爱心女企业家黎美和近几年在全国各地资助了17个贫困大学生,助学金超过70万元,已经毕业的14人之中,只有1人汇报了毕业去向并道谢,其他学生离开学校后就失去了联系;歌手丛飞用义演所得的300多万元资助了178名贫困生,自己因胃癌欠下巨债,而他所资助的学生竟没有一人到医院看望他一次。
还有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根本不体恤父母挣钱的艰辛,生活的疾苦,变着法向父母索要钱财,自己却在学校吃喝玩乐,过度消费。国家为了帮助家庭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实施了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但是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不仅不回报国家和社会对自己的帮助,还想方设法逃避银行贷款,给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银行带来诸多麻烦。
中华民族素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德情感要求,以知恩、感恩和报恩等元素组成的感恩文化,促进了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接受高等教育、肩负传承人类文明重要职责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懂得感恩,感恩那些曾经在物质上、精神上帮助过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陌生人。
学校也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把学会感恩作为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加以培育。不仅要利用班会、校会等进行感恩教育,还要适当开设感恩教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口头讲述、宣讲感恩故事,还要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让学生参与和互动,知行结合,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道德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