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9 20:39作者:王新老师
吴雪莉和她珍藏了60多年的国旗。那是上海解放前夕,她连夜排队购得的。60多年来,每逢国庆,她都要把国旗挂在家门口。尚杰摄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吴雪莉的客厅里,挂着一幅带镜框的小油画。
那是苏联外教加里娜临终前送给她的。画面里,有一棵繁茂的老树,背景的远山郁郁苍苍,林木若隐若现,天际间,飘着淡淡的云朵。
那是加里娜回不去的祖国。上世纪50年代,加里娜来到地处开封的河南大学任教。中苏关系破裂后,远在莫斯科的女儿迫于国内政治压力,宣布与加里娜断绝母女关系。此后,加里娜独处异乡。1982年,在92岁生日的前3天,加里娜溘然长逝,骨灰至今葬在开封市烈士陵园。
吴雪莉的蓝眼睛,不知多少次凝视过这幅画。
在这无数次的凝视中,流逝的时光在她的满头金发里,慢慢织出了银丝。
吴雪莉,原名ShileyWood,1925年7月15日出生于地处密西西比河下游的美国阿肯色州,1946年来到中国,至今已逾70年。
比加里娜幸运的是,她没有“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悲怆。70年里,她完成了从一个纯正的美国人到一个“纯正”的中国人的转变。密西西比河赋予她生命,黄河则塑造她的灵魂。
在中国找到家的感觉
当登上前往中国的客轮时,连吴雪莉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竟会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扎下根。
吴雪莉在二战前美国经济萧条的阴影下长大,童年给她最深的印象是“父母不停地失业、找工作”。那时,吴雪莉上了6年小学,换了7个地方,在一个地方居住最长也不超过4年。她早已习惯漂泊。
1945年,吴雪莉和中国农业部特派留学生黄元波结为夫妻。第二年,她跟随丈夫来到中国。正处于20世纪最动荡时期的中国,没能立刻就让吴雪莉得到渴望的安定。短短两年间,她和丈夫在南京、上海、陕西等地多次辗转。她回忆那个逃避战火的夜晚,人们挤在陕南武功县火车站焦躁不安地等待火车,划破夜幕的炮火清晰可见,怀里的幼子哭闹不止,吴雪莉的神经,近乎崩溃。
然而,中国没有让吴雪莉等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