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8 20:37作者:王新老师
走在轨道上,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高亮(中)也走向了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受访者供图
扛着100斤的钢板爬十几米高,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高亮有过。
那是2008年,在京沪高铁枣庄至蚌埠区间段的施工工地上。为了研发更适应现场施工情况的无砟轨道新型梁端锚固装置——端刺结构,需要进行现场大型原位试验,高亮带领团队在工地进行了长达三四个月的测试。其间,为了试验,他带着团队,扛着钢板爬上了十几米高的地基。
他还经常光膀子。
高铁工地常在荒郊野岭,无遮无挡,一到酷暑,烈日当头,地面温度超过40摄氏度是家常便饭。
那里,施工人员、技术人员都戴着草帽,光着膀子,埋头苦干。
这里面就有高亮和他的团队。带到工地去的研究生也不例外,导师和团队老师都光膀子了,谁还好意思扭捏?
在工地上光膀子、挤通铺,这样的情形,高亮已经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
有人开玩笑,科学家是脑力劳动者,但到了高亮那里,咋就变成了体力劳动者?
“我们是蓝领科学家!”团队成员、副教授蔡小培说。
1.为国家节约2亿元
为什么要自己扛钢板?
2008年夏天,高亮团队在高铁工地上做双柱型端刺结构系统的试验。试验原定压力加到1100吨,顺利通过后,大家还没来得及庆祝,有关方面提出,为了在安全上万无一失,要加压继续测试,压力加到1700吨!
当时已经入夜,给团队帮忙搬运设备器材的施工工人疲惫不堪,早已回去休息了。但时间紧迫,怎么办?
没有过多犹豫,高亮带着团队默默地抬起一块块100多斤的钢板,往十多米高的地基上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