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08 08:57作者:才子老师
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以《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为总报告的系列质量报告正式发布,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质量首次以“数据+事实”的姿态面对世界。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创建“双一流”的进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无疑是个热度极高的敏感主题。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究竟怎样?如何在保持本土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国际实质等效的标准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比,我们有哪些差距?该如何精准发力?本报记者就此对系列质量报告主发布人、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教授进行了专访。
高等教育质量的定量评价具有划时代意义
记者: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不仅是中国首次发布,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难点在哪里?我国首发的优势和意义何在?
吴岩:应该说,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曾不止一次发布过,像联合国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报告》、英国的《罗宾斯报告》、美国的《卡内基高等教育报告》等高等教育相关报告,但这些报告基本没有涉及高等教育最难的问题——质量,或者只涉及某一方面。
发布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难点在于,无论在理论还是标准层面,衡量质量都是个难题。高等教育质量定性容易,但如何定量化是半个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领域探索的重大课题。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得益于在新时期国家坚定不移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战略的背景下,一方面,高校不断强化教育质量,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对高等教育质量及其测量这一长期以来难以攻克的难题的探索,有了长足进展。进而,随着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我们对于质量的本质、结构、表征等有了系统认识,基本掌握了揭示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高等教育质量不再停留于定性描述,而是运用大数据理论和技术加以定量研究。此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就是基于我们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国家数据平台”。
报告呼应了世界高等教育界两个标志性大事件:一是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中,提出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时代命题;二是2009年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关注怎么提高质量,提出要建立国家认证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它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质量领域的探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成果,势必对高等教育质量理论深入研究和实践深入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报告首发的优势表明,中国已经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