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8 08:50作者:才子老师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独生子女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近期,二胎政策下的儿童早期养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头胎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又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头胎子女反对父母生二胎做出极端行为的新闻层出不穷:一名16岁男孩企图用毛巾和枕头捂死刚出生不久的弟弟。一名13岁女孩以死相逼,被迫怀孕13周零5天的妈妈含泪到医院流产。一名9岁男孩因父母生了二胎自己受冷落变内向,在家中自杀身亡……这些问题的出现,再度引发了民众对早期教育和儿童成长的讨论和思考:为何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自私?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杨佳认为,中国独生子女所表现出的这些消极的行为特征是深受其成长环境,特别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的。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父母的养育行为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发现,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而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既表现出独立性,但同时攻击性较强强。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恩(Baumrind)也做了相关研究,她对不同养育方式的三组儿童进行观察。一组儿童活泼、友好、自主、自立;一组儿童不满、退缩;一组儿童缺乏自主意识、缺乏自理能力。她发现,这些孩子父母的养育方式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和的差异。具体来说,父母友好、自治、自控,这些父母的孩子明显比其他组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自我控制和对人关爱的行为,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不满和退缩的儿童小组的父母虽然表现出更多的自制,但更加冷漠、更加专断;而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其父母的养育方式往往是对人温和的,但是对孩子是高度纵容的。
杨佳委员说,由此可见,儿童身心健康及社会行为模式与其家庭教育方式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不难发现,头胎子女所表现出的极端情绪反应归根结底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养育行为。
父母在儿童教育方面的投入越多,回报也就越多。在世界银行与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研究和撰写题为《中国的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打破贫穷的代际传递与改善未来的竞争力》的报告中,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林毅夫指出:“投资于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可能是提高中国下一代人生活水平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国际上的有力证据显示,这种投资的经济回报率高达7~18%,比金融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高得多。在美国一个最著名的学前教育项目中,每一个美元的投入带给项目参与者和社会的收益超过8美元,因为学习成绩提高了,工资增加了,犯罪率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