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9 08:31作者:王华老师
是什么让一所地处偏僻的新建校,变成家喻户晓的名校;是什么让一所已经难以为继的学校“起死回生”,短短两年,成绩就跃居全市前列;是什么让最偏远的教学点长出了腾飞的“翅膀”?
古城河北沧州的种种教育变化,源于近年来当地教育部门积极推进的“2060”标准化学校创新工程、城乡校长教师交流、学校特色发展等举措,大力开展中小学内涵建设。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沧州各校,探寻改革给当地教育生态带来的变化。
十项指标,学校管理做抓手
沧州市十五中前身是沧州大化子弟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位于优质校市八中两校区之间,曾经是“招生难、学生成绩差”的薄弱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现在招生火、社会评价高。“是‘2060’工程救活了这所学校。”校长韩广明感慨道。
自2013年实施的中小学“2060”标准化学校创新工程,是在20个县(市、区)的标准化中小学中遴选60所作为工程项目校,以落实“十项发展性指标”为举措,利用3年时间,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中小学标准化创新学校,辐射带动全市义务教育均衡、科学发展。
其中,“十项发展性指标”包括: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让德育回归生活实践;依法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全部课程;坚持“健康第一”,提高学生健康指数;建设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习惯;加快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生命状态;推进学生作业改革,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推进综合实践课程,实现实践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修养和能力;完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办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沧州市十五中成为项目校后,按照“十项发展性指标”建设,推进“高效课堂”教改,仅仅一年,该校学生平均成绩已经跃居全市第四。
像沧州市十五中这样受益于“2060”工程的学校还有不少,现在项目校已扩展为88所,教育教学质量都有明显提升。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近几年,沧州在校长交流上下了大功夫。陈连才,2008年由市优质校实验小学领导岗位调任该校校长。上任伊始,他就把实验小学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地用到本校发展建设中。他给学校定下一个方向:动静结合,文武兼修。
“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把创新做成常规就是文化。这是我在实验小学总结出的经验。”陈连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