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7 09:54作者:才子老师
教育公平,从来就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命题。失却了公平的教育,无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和本真。
作为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权利和发展状态,怎样的教育算得上是公平的教育?如何实现教育公平?或许,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疑问曾执拗地盘踞在人们脑海中,许久不得解。
5年前,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让这条教育公平的求解之路逐渐清晰起来。纲要是蓝图,更是行进中的路线图。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新建扩建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全民族对教育公平的深度渴望中,新一轮教育改革对公平原则的共识与践行,渐渐将教育公平“塑造”成一种让老百姓可感可近的关于未来与希望的温度。
从理想到理念的变迁
以公平理念为支撑的均衡发展诉求,背后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
5年前,为了让女儿进城读书,山西晋中北田村村民郝巧根不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那时“房租高了,土地撂荒了,收入少了,吃肉次数少了”。与之相匹配的,是“二三流学校学生往一流学校跑,农村学生往城里跑”的现实图景。
3年前,放弃收费高、条件好的民办学校,上海市普陀区居民龚方执意让儿子上了弄堂附近的洵阳路小学——家门口的一所新优质学校。以不挑选生源、不争抢排名、不集聚资源为鲜明标志的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是上海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改革路径的一个缩影。
公平是教育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弘扬的核心价值理念,将公平理念放之于政治哲学的话语系统中,便化身为“正义”二字。同理,将教育公平问题放到社会体制的背景中,社会体制便构成了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正义维度。
全力构筑教育公平的体制机制,是教育规划纲要的核心政策选择。
自2013年5月教育部对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评估认定开始,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工作正式启动。至今,全国有超过1/3的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
以公平理念为支撑的均衡发展诉求,背后是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渴求。了解民生、关注热点、回应需求,才能让教育公平真正与公众需求对接。
比往年提前近两个月,今年2月中旬,北京市发布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新政策,提出“杜绝跨区跨片招生”目标,保障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去年,北京市已实现小学就近入学比例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77.64%。今年的新政是对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集中综合治理大城市义务教育“择校热”的持续回应。据统计,2014年,全国19个先行一步的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7.9%,公办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