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5 08:44作者:才子老师
又一程“世纪之旅”开始了。
当德国政府在2015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宣布工业由自动化生产的“3.0时代”转向智慧生产的“工业4.0时代”时,以实现机器与机器“互联”对话的“中国制造2025”,也像一支拉满弓弦的箭,正蓄势待发。
这意味着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海图上,以机器人革命、3D打印、智能制造等为标志的新工业化浪潮,已然成为各国综合实力兴衰消长的新航标。全世界都在追问: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快速变化的世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不断考问着中国这个人力资源大国。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教育规划纲要,启动了本世纪以来第一轮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改革,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征程。
十年之期的教育改革进程已然过半,改革也将面临一场“期中考”。过去5年,中国教育沿着教育规划纲要划定的跑道跑出了多远,家长、孩子、社会都在期待一个回答。
重新回到育人为本轨道
围绕育人的核心命题,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对于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纠结,成了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心结。这位老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地向中央领导谈及他的忧虑:“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老之问,始终缠绕着无数中国人的心。它揭示了中国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残酷现实,又提醒无数教育工作者、家长停下盲从的脚步,回头检视我们传统教育的陈弊。
然而,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分数压倒一切”“孩子分数不好,就上不了好学校”的社会现实认知面前,我们曾经所追求的素质教育理念被以分数为圆心画圆的现实击得粉碎,我们曾经建构的教育理想被现实撕裂成一块块凌乱的碎片。孩子们“上学比上班还累”的现实,迫使我们重构价值观的教育改革,不得不一次次地选择重新出发。
2010年颁布实施的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无疑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次价值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