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23 08:11作者:王华老师
分别从村小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职校农村娃、农村大学生的角度,追踪了当下农村孩子在求学路上的困境及流向。农村孩子最需要什么?阶层流动是否已经板结?农村教育还能否承担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任?不妨听听参与此次报道的记者的感触和建议。——编者
义务教育结束后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走向
农村孩子需要更多元成长渠道
对话人:记者 赵婀娜 黄晓慧 王伟健 张文编辑 巩育华
农村孩子渴望走出农村、扎根城市,但途径不一定是读书
巩育华(以下简称“巩”):在与农村孩子的接触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伟健(以下简称“王”):我感受最深的是农村孩子的聪明、腼腆,但他们大多见识少,自信不够,与陌生人一说话就脸红。
张文(以下简称“张”):好奇心很强,看你打开笔记本电脑、用手机拍照,他们都会凑过来看,很兴奋。
黄晓慧(以下简称“黄”):我觉得,现在很多农村孩子不像前辈那样对读书、上大学充满憧憬,他们非常渴望走出农村、扎根城市,但途径不一定是读书。相比于城市孩子,他们更早走向社会。
赵婀娜(以下简称“赵”):他们看起来十分独立要强,但内心却极其敏感、脆弱,往往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别人不喜欢自己、冷落自己。
巩:农村孩子普遍感到的压力、困难有哪些?
赵:最为显性的是经济压力。许多农村孩子家里经济条件差,即便国家的奖助贷政策解除了他们求学的后顾之忧,但他们在与同龄城市孩子的交往中往往因贫困而深深自卑。采访中有农村大学生说,“同宿舍同学动辄名牌加身,用的化妆品、电子产品,我见都没见过。每每同学们出去聚餐,我能躲即躲,怕付不起餐费,久而久之有同学说我不合群。”
王:如何融入城市生活也是一大难题。一些本地家长担心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带坏了”自家孩子,要求尽量不分在一个班级,类似歧视很常见。很多随迁子女感觉自己尽管生长在城市,但一直被另眼看待,很难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巩:农村孩子的朋友圈什么样?
黄:他们朋友大多是背景相似的农村孩子,课余上网、打游戏、聚会玩乐。有些结交了不良朋友,赌博酗酒,甚至沾染毒品。他们中的一部分不像父辈那样吃苦耐劳,而会嫌脏喊累,对生活境况并不满意,但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往往茫然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