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6 09:00作者:才子老师
在石家庄有这样一所军校,院落不大,老树挺多;规模不大,故事不少……它坐落在中山西路450号,名字叫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一所院校用人名命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中是独一份。
这是一所因抗日战争而诞生的学校,也是加拿大国际主义者白求恩来华抗日办学的历史见证。
1938年6月,白求恩突破重重封锁到达晋察冀边区,见到聂荣臻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我,司令员同志,我的战斗岗位在哪里?”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会,可是第二天,他就奔赴60多里外的五台县松岩口村后方医院投入工作。一个星期内,白求恩就诊治了521名伤员,一个月内就为157名伤员做了手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对于年过半百仅有一个肺叶机能的白求恩来说,平均每天做5台手术,令人难以置信。
白求恩了解到前线急缺医务人员后,多次建议创办一所卫生学校。他说:“一个外国医疗队对你们的帮助,主要是培养人才。”8月13日,白求恩写给聂荣臻的报告提出了办学意见:“必须明确,培训医务人员的学校与军事院校或党校无区别,它需要称职的教员,明确的教学计划,教科书和实习的医院或病房。”聂荣臻提议让他当校长,但被婉言谢绝,他说:“我是大夫,要到前线抢救伤员,不能拴在后方,但我可以为办学做点具体事。”
1939年2月,白求恩率“东征医疗队”挺进冀中,虽然工作非常繁重。但他仍时刻惦念着学校筹建,一方面在冀中物色一批医学专家,积极向军区推荐充当骨干教师,一方面在战斗间隙起草《军区卫生学校的教学方针》。
经过紧张筹建,1939年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于河北唐县牛眼沟正式成立。为了坚定“勿忘国耻、抗战到底”的决心,白求恩建议将学校成立的日子定在9月18日,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他还向学校捐赠显微镜、小型X光机和从加拿大带来的内外科书籍。
在冀中战斗时,白求恩从老百姓的粪驮子得到启发,巧妙设计出一个打开可以当手术台、收起来骡马可背即走的新“药驮子”,可携带简易手术室和药房的全部必需品。白求恩率学校师生坚持“边教学、边战斗、边救治”,并紧贴抗日游击战实践,撰写《消毒十三步法》《战地外科组织治疗方法草案》等教材,还因地制宜,研制了治疗战伤感染化脓的“毕普”药膏,发明牵引器、剥离器、卢沟桥药驮子、白求恩勒骨剪等20多种医疗器械。他创新战救模式,制定一整套开展火线救治的原则和方式,如把红十字汽车换成骡子,分散建医院,组建医疗队和“志愿输血队”到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