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02 10:10作者:才子老师
9岁的闫可欣就读于长春市净月区新城大街小学。小姑娘十分喜爱足球,一下课,就围在足球教练身边讨教。这个学期,学校新发的足球已经被她踢烂了。“我想当校队队长。”闫可欣悄悄告诉记者。
闫可欣是山东人。几年前,他的爸爸和妈妈来到长春,靠打工维持生活,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对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学校的小球星,可欣妈妈王艳秋赞不绝口。
如今,校园足球是净月区教育的一张“名片”。不只是新城大街小学,全区16所公办中小学都成立了学校校园足球队。全国2万所足球特色校,净月区占了其中的3所。
“9年前,我们想推广校园足球的时候,谁也没想到足球能像今天这么火。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好身体。”净月区社会发展局教育科科长吴明丽笑着说。
话还得从2006年的一次课堂抽查说起。那年冬天,区教研中心对全区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抽查,结果很不乐观。长春的冬天特别冷,开展户外运动比较困难。许多学校干脆就把体育课停了,改在班里自习或是上主课。
体育课开展不起来并非小事。区教研中心主任王大亮通过分析发现,净月区孩子的身体素质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无论是肺活量还是耐力,相差不少。
如何调动起学校和教师开展体育课的热情?区教研中心想了一个高招:举办全区校园足球联赛。比赛不是为了培养尖子,而是强调普及,让冬天的体育课开起来,让更多的孩子跑起来。
2007年,全区首届“校园足球赛暨体育课堂验收活动”如期召开。区里规定,每支校园足球队一半的参赛队员,需由大赛组委会抽签决定,保障比赛的普及性。
比赛开始了,但问题马上也来了。由于足球训练整体水平不高,孩子们在赛场上状况百出:有的是一窝蜂地抢球,五六个人滚成了一团;有的是违规不断,连基本的足球规则都没搞清楚;更严重的是,比赛中,有孩子在冲撞中受伤了、流血了。
家长一下就恼了,“我们孩子受伤了,你们谁负得起责”;有的校长也不干了,“学校的任务是升学,花这么多精力让孩子踢球有什么用”。
那段时间,区教研中心的压力特别大。到底要不要继续推广校园足球,冬天强调户外运动是不是错了,该不该加大体育课的运动量,这些问题困扰着教研员们。
此时,区领导给教研员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身体素质是孩子的未来,不能为了成绩,不要身体。放心做吧,要做,就做出个样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