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8 09:05作者:才子老师
接受调查的4000多名留守儿童中,有近一半遭遇过意外伤害,留守儿童获得的家庭支持弱化。这是2016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中披露的信息。
该调查走访了湖南、江西、贵州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市)的12个县(市、区),调查了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非留守儿童2731人,以及部分教师和校长。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留守儿童的统计口径、最新数据,目前尚无官方说法,被普遍引用的是全国妇联在2013年发布的有关留守儿童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
6月15日,在由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安平公共传播公益基金等机构举办的“留守儿童困境如何破解”的研讨会上,相关研究者对谁来照顾和如何照顾如此庞大的人群展开讨论。
留守儿童出现的背后是乡村衰败
从2004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团队持续关注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留守人口问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叶敬忠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农村留守家庭的产生,其根本在于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对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产生的巨大挤压,是以农村家庭幸福为代价来汲取乡村资源、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
叶敬忠分析,在农民多元的生计方式遭遇现代化和商品化时,留给他们的选择已经不多了,除了外出务工挣钱,没有其他选择。
“我们长期以来遵循的发展路径是‘一切发展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这一路径的表现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比如,过去乡村可以通过互惠、邻里互助完成某些事务,现在基本都已经商业化。另外,强调城市化和工业化,当然就需要把更多人从农村抽离出来,加入到现代化进程,比如,很多城市房地产饱和,就鼓励在外打工者用十几年甚至毕生的积蓄到城镇购买住房,因此造成了乡村的凋敝、衰败以及迅速的空心化。”叶敬忠说。
从2001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影响是巨大的,留守儿童小小年纪不得不奔波于学校与村庄之间,或寄宿于学校之中。
学校对乡村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的存在带动了社区中成人之间的交流;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仅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也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整合。而现在的村庄,学校没有了,学校里的“先生”没有了,“学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