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11 08:18作者:王华老师
日前,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幼儿园教师带着孩子们做具有民族特色的韵律操。近年来,云南省加快实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步伐,采取城乡统筹、梯度推进、公私并举、全员覆盖的战略思路,既大力发展城镇学前教育,又加快农村学前教育普及进程。(本报记者樊世刚摄)
2011-2013年,我国通过实施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2016年11月启动的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
这意味着,二期行动计划要完成7.5个百分点的毛入园率增量,也就是平均每年新增2.5个百分点。那么,7.5%的增量如何实现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长郭福昌。
珍惜“存量”,扩大“增量”
记者:二期行动计划提出,到2016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左右,超额完成规划纲要规定的到2020年达到70%的目标。在您看来,要实现这一新目标、新任务,应该怎样发展幼儿园来吸纳新增幼儿?
郭福昌: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19.86万所幼儿园、3894.69万名在园幼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这是建国64年来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可称为“存量”或“蛋糕”。
同时也应看到,到2013年底,全国尚有32.5%适龄幼儿未入园。按当年3至6岁适龄幼儿总人数为5769.90万人计算,未入园幼儿总数为1875.21万。如果考虑人口政策微调,全国每年约新增100万名左右新生儿。从目前和长远看,全国需要再新建10万所左右幼儿园,使幼儿园总数达到30万所左右,才能实现全部3至6岁适龄幼儿“有园上”、逐步“上好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