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7-15 10:49作者:王华老师
一个哲学专业的博士生,在聆听了38学时的“当代宗教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的专题课后,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道教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说:“讲授这门课的薛萍老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折服了我,我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兴趣。”
在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公共理论课教学,因其内在的学理性及对现实问题的“求真求实”的解读,让更多学生选修公共理论课不再是简单地赚学分,而是看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喜平说,我们的公共思政理论课教学不是简单说教,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学术性,对马克思主义内涵进行解读,从其价值性科学性上给学生一个合理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为此,吉林大学在国家规定的5门基础课的基础上,对思政理论课进行延伸扩展,探索、创新多种教学方法。
开发思政课选修课程群
刚刚上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地质专业学生张俭,接着又去听选修课“中国哲学史”。张俭说:“下个月我特别期待听‘国外社会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两门课。比起必修课,选修课更吸引我。”
近年来,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打造了一批思政理论课选修课程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多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平台和渠道。
“我们的思政课选修课程有39门,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法律、社会学等学科。这些课程都是思政理论课的扩展,如当代宗教问题与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文化渊源、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当代资本主义透视等,其中15门是精心打造的核心课程。”韩喜平说。
吉林大学有理、工、文、史、哲、经济、法律、管理等十大门类40多个学院,每年新生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超过万人。“有的想了解热点问题,有的对宗教、哲学感兴趣,各种需求都有,选修课开得多,学生选择就多。”韩喜平说。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选修课是教师以自己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结合学生需求开设的专题课,一个专题课30到38学时,一般由5到6名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
“选修课和学生的兴趣、心理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结合更紧、更深刻,对学生的影响和引导性更强。”学院研究生教研室教授薛萍说。
在吉林大学,思政理论选修课还吸引了外国留学生。“学校对外国留学生是不要求上思政课的,但他们要求听课,他们尤其爱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贾中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