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15 22:29作者:才子老师
一名年轻女子在汉阳街头流浪了4个多月,昨日,当武汉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欲提供帮助时,却遭到她的拒绝。
女孩街头流浪不愿回家:
昨日,记者在汉阳玫瑰街见到25岁的流浪女孩小杨。据了解,小杨是云梦人,5月份从云梦来到武汉见网友,因受骗回不了家,一直睡在玫瑰街街头一带。
附近店主称,起初他们得知小杨是被骗后,觉得她可怜,经常给她一些食物或衣服。
小杨在街头流浪一个月后,6月25日,本报做了报道,小杨的舅舅赶到汉阳,想将她接回家,她却不同意,舅舅只得回去了。
昨日,记者问她为什么不愿回家,她说:“什么人都不可信,我一定要找到那个叫刘威的网友再回去。”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和民警表示可以帮助她,她称不需要帮助。
附近店主称,小杨在该处流浪时间长了,他们表示可以给她找份工作,但她不愿意。现在愿意接济她的人越来越少。
为什么流浪汉不愿意进救助站?
入冬以来,流浪汉和露宿民工冻死的事接连发生。面对悲剧,人们总在疑惑:不是有救助站吗?为何这些可怜的人都不愿去那里接受救助?彼时,最常见的理由是,救助站只负责短时救助,然后就要遣送回老家。可是,仅止于此吗?如今,终于有记者决心体验一下救助站的生活,不曾想首先体验到的竟是围殴虐待。
没有嘘寒问暖,没有热饭热茶,没有御寒衣被。起初是皱眉品评,接着是捆缚虐待。或许,这就是他们的流程;或许,这就是他们的习惯;或许……没人知道,在记者体验前,那些真正的流浪汉和求助者,或主动或被动被送入此门后,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但至少在长沙救助站,捆缚虐待求助者,更像是一种常态。他们像对待犯人一样对求助者说绑就绑、说打就打,而这样的地方,又有谁愿意去求助呢?
我们知道,城市里现在的救助管理站,其前身是收容遣送站。彼时的收容遣送制度经由“孙志刚事件”引爆了正义舆论,并最终被废除。可是,在我们猛然忆起孙志刚已经逝去10年的今天,救助站里却在上演着当年收容所里的肮脏故事。法规上描绘出的救助站里的种种温暖,在现实中却是刺骨的冰冷。“不准拘禁或者变相拘禁受助人员;不准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或者唆使他人打骂、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俨然一纸虚文。
那些露宿街头的人们,因为城市的脸面而被恣意驱赶,当他们想露宿街头而不得的时候,请不要再问他们为什么不去救助站。尽管他们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但他们仍旧是自由的人;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允许他们在桥洞、地下通道、工地边、火车站等地露宿度日,不要以捡垃圾的名义蛮横抢走爱心人士送给他们的棉被棉衣,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救助”。而这其中,政策、经费上的倾斜和完善,无疑是救助站提升温度过程中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