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8 13:56作者:才子老师
昨日,省纪委监察厅对外公布今年前5个月南平、三明、福州三设区市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情况,其中17名处座因涉嫌违法违纪被查处。
通报称,今年1至5月,福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新立违纪违法案件335件,其中县处级干部7件,同比上升250%;乡科级干部28件,与去年同期持平;贪污贿赂案件75件,经济大案55件;移送司法机关25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1223.4万元。福建17名处级干部被查:
今年1至5月,三明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新立案件222件,其中县处级干部案件4件,乡科级干部案件41件,移送司法机关43人。
今年以来,福建省尤溪县纪委监察局也加大案件查办力度,1至5月,该县新立违纪违法案件30件,给予党政纪处分30人,其中乡科级干部2件,贪污贿赂案件10件,经济大案9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7人。通过查案,为国家和集体直接挽回经济损失17.28万元。
此外,今年1至5月,南平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信访举报738件(次);立案275件,其中处级干部案件6件,同比增长200%,乡科级案件37件,同比增长85%,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2人,移送司法机关32人。
反腐工作为何总是拔起萝卜带出泥?
随着十八大后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强,窝案串案高发已经成为腐败犯罪的一大特征,往往一人被查,拔起萝卜带出泥,牵扯出一批腐败分子,这里面既有官员,也有商贾,以及官员交往的各色人等,是围绕贪官为核心的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
回避制度,治标不治本
腐败的圈子化与官员任职方式有关。官员在某地、某个系统任职过久,就会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圈子里的人利用圈子内的特殊关系,互相交易庇护,很容易产生圈子化腐败,一查则是窝案。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汉代就实行了异地任职的回避制度,在宋代,这一制度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其中籍贯回避最为普遍,而明清时期的官员避籍更加严格。
中共中央其实也意识到了当前腐败成圈子化的问题。十八大后,全国目前已有14个省份调整组织部长人选,组织部长具有选人用人之便,在大力反腐的背景下,组织部长异地调任,正是为了剑指腐败圈子。
然而,从历史来看,虽然回避制度对防范地方官员圈子化腐败起到一定的作用,却无法治根治本。由于圈子文化的存在,即便官员在一地任职的时间很短,也能迅速举贤不避亲,称兄道弟,官官相护,权钱交易,结成利益联盟,形成自己的利益小圈子,视国家法律、社会道德于敝屣,使自己在当地游刃有余。而政府又不可能让官员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因为这样不便于官员安下心来为当地百姓做事,形成圈子几乎是难以避免。而祛除圈子文化,理当是反腐败的重要一环。
圈子与江湖
而中国圈子文化的形成,我认为与江湖社会有极大的联系,所谓江湖险恶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当被主流社会抛离出来,进入江湖从林,其中的每一个人为了生存都有可能不择手段,因为他人即地狱,自己不仅可能遭到政治权力的打压,还可能遭到江湖人士的排挤,随时都有生命、生存之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