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15 12:30作者:李天扬老师
负利率就是将通常的存款利率改为负值。有时适用于央行接受民间银行存款时的利率。一般而言银行向央行存款时可获得利息,但在负利率情况下反而需要支付手续费。银行将钱存入央行会出现缩水,因此有望促使银行积极放宽面向企业的贷款。例如2016年1月29日日本央行宣布实行-0.1%的负利率,将从2016年2月16日起执行。
另外,实际负利率,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这种情形下,如果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2011年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3.5%。我国的负利率已持续近17个月,老百姓的资产价值正随着物价上涨而相对贬值。
2016年10月23日,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及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这是自2016年11月22日以来,央行已经进行了六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3%下降至1.5%,11个月以内存款利率惨遭腰斩。
详解负利率的危害:
在我国经济史上曾出现过4次负利率,分别是1992年10月~1995年11月、2003年11月~2005年3月、2006年12月~2008年10月、2010年2月~2012年3月。在上述4个负利率时期,CPI最高值分别达到24%、5.3%、8.7%与6.5%。所以,今天再次进入负利率时代不足为奇,也不必为此感到惊慌和恐惧。至于我国为何进入负利率时代,其实是当前经济下行现实的必然选择。截至8月底,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7%,已连续六个月低于50.0荣枯临界值;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虽高于50%,但生产、新订单、出口、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等指数均有所下降,充分反映市场需求不振和企业信心不足,去库存活动仍在继续,同时出口增长乏力,经济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显然,负利率最大目的在于引导民众淡化存款理财观念,把社会更多资金引向刺激实体经济增长中去,使经济能尽快走出低迷局势。而在经济内生动力不足情况下,为“稳增长”央行还会继续降息,负利率有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常态。
从当前看,负利率对经济起到四方面积极作用:首先,对拉动内需起到一定作用。因为负利率,银行理财产品及其他投资收益都会随之下降,且随着社会各项保障机制完善,会使越来越多民众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将资金投入到改善自身生存状况及生活品质上去,使更多资金流向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日用工业品上,从而助推中国制造业景气指数回升,带动经济发展,为稳增长奠定基础。其次,会有效改善实体经济整体融资环境。由于负利率与银行贷款利率下降、人民币贬值等因素相互影响,对国内实体企业来说,融资成本会有大幅下降;且随着央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市场流动性将进一步增加,实体经济融资难局面也将缓解。尤其贷款的低利率及人民币贬值,在理论语境下,有利于改善外贸生产企业环境,促进外贸出口产业回升,有效扭转中国外贸出口放缓格局。再次,对房地产业回暖起到催化作用。“负利率时代”到来,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非常态”了。居民存款意愿会降低,投资意愿会上升,为了避免财富缩水,会将多余资金购置房产、商铺甚至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将率先受益。最后,负利率时代还有利于地方政府摆脱债务困局。各级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吸引资金的能力将大大提升,且可通过低利率发债进行债务转换,大大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为最终盘活债务存量和消化债务包袱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