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9 08:19作者:李一老师
55年授衔,大家对十大元帅,十大大将的了解以及排名顺序,那是如数家珍,耳熟能详,但是首批55位上将的排名顺序,除了排前面的那几位,后面的就较少有人能记得清楚,而且也不是很了解为什么会这么排,排名的原则是什么。
解放军首批55名上将的官方排名如下:
肖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许世友、邓华、彭绍辉、张爱萍、杨成武、韩先楚、李涛、傅秋涛、王平、吕正操、傅钟、萧华、甘泗淇、宋任穷、赖传珠、洪学智、周士第、郭天民、周纯全、杨至诚、陈再道、陈奇涵、王宏坤、苏振华、刘亚楼、刘震、陈锡联、韦国清、陈士榘、陈伯钧、锺期光、宋时轮、朱良才、董其武、唐亮、叶飞、杨得志、王新亭、黄永胜、李天佑、陈明仁、贺炳炎、阎红彦、谢富治、陶峙岳、乌兰夫、周桓、杨勇、李志民、赵尔陆
王建安(1956年1月25日授予) 李聚奎(1958年4月补授)
大多数人对上将的排名理解,基本还是沿用元帅大将的标准,从资历啊职务啊战功啊等等去分析去比较,比如肖克,按资历来说至少大将的,给上将有点委屈了,所以大家认为肖克做第一上将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这有点想当然。
首先资历这个东西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容易有争议。好在级别是死的,我们可以先抛开资历,从级别上分析一下上面的55位上将。上将里靠前的张爱萍、韩先楚、傅秋涛等,级别是副兵团级,但是排名居然超过了正兵团级的萧华、宋任穷、刘亚楼等,这个有点不好理解。其次,从担任的职务上看,建国后就脱离军界从政,当时军中没有职务的阎红彦,以及跟军队素无联系,因统战需要才列上将的乌兰夫,反而排在志愿军司令杨勇,政委李志民前面,这个也很难解释;另外,从政治地位上看,KMT降将陶峙岳、陈明仁也没有理由排在杨勇和李志民前面。
附55名上将的级别:
正兵团级33名: 张宗逊、宋任穷、赵尔陆、萧克、王震、许世友、刘亚楼、邓华、杨得志、王宏坤、李克农、李达、杨成武、李涛、萧华、甘泗淇、赖传珠、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朱良才、杨勇、傅钟、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
副兵团级19名: 周纯全、陈再道、彭绍辉、陈伯钧、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亮、洪学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平、钟期光、郭天民、韦国清、吕正操。
准兵团级1名:贺炳炎
无军队级别者2名:乌兰夫、阎红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我们只要知道当时中央对上将排名顺序的指导原则,就一目了然了。中央对上将的排名顺序,既不是按他们的职务、级别、资历等条件来定,也不是按姓氏笔划来排序,而是按上将们所在大单位的顺序和任职顺序排列,即第一批55人是按照国防部、军委各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等各总部)、军种、兵种、军事院校、大军区、志愿军等各大军事单位的顺序排列的。
按这个原则,我们就知道排名第一的肖克,不是因为他的资历高过其他上将,而是因为肖克当时是国防部副部长,在单位排序里国防部是排第一,同样也是国防部副部长的李达排第二就顺理成章了。接下来是总参,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宗逊自然就排在第三了。而作为最后一批志愿军的司令杨勇,政委李志民排末尾,从单位排序上看,也就很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