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5 18:12作者:王新老师
1.《兴衰之思》有感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品鉴历史,虽然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经走进历史的尘埃,但历朝历代的兴衰更替却留给我们无尽地沉思。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假如秦始皇没有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建阿房宫,那么秦王朝会不会传至万世而无穷呢?假如没有自上而下、整体性的腐败,那么西晋还会不会一再溃败?如果没有各级官吏贪污贿赂成风,那么唐王朝的根基还会不会被腐蚀一空?如果没有宋徽宗永无止境的挥霍,那么宋家王朝又会不会躲过灭顶之劫?当然,这些假设都不过是读者对既成历史的失望而生出的期望而已。历史就是历史,哪里会有假设呢。
当我们把几千年封建王朝兴衰更替的脉络一理再理时,有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千百年来的历史轨迹也一再证明:放任腐败国则灭亡,清正廉洁国则兴旺。纵观历史,凡是吏治严明、官风清正的朝代,必然繁荣昌盛;凡是吏治混乱腐败、官风腐化堕落的朝代,必然衰败不堪,甚至走向灭亡。正是因为魏徵、房玄龄等一批贤臣廉吏,清廉节俭,励精图治,才会有空前盛世的“贞观之治”;正是拥有李沆、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等清廉功臣前赴后继,勤政廉洁,才会有举世富裕的宋家王朝。廉则国兴,腐则国亡,这些岂不是最好的印证。
中国历代的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从政之基。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可以使我们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廉能立身,廉能兴国,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底线,才能永葆纯洁的政治本色。
社稷倾覆,祸起贪念;国运昌盛,功在清廉。前贤可仰,覆辙宜鉴。廉则兴,贪则衰,当思之,当醒之。
2.《清官之念》有感
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关于包公掷砚的传说至今还在百姓之中口耳相传。那是在包拯期满离任端州之时,下属感念包拯的清廉,偷偷在其行李中塞了块端砚作为纪念,谁料包拯在船行江中时发现此砚,就径直将砚投进了江里。包公掷砚处后来隆起了一块陆州,就是现在的砚州岛。尽管传说不免有夸张放大的部分,但是包公的清正廉洁却依然因为这一传说的映证而更显高大而形象。当年手起砚落的情景也被匠人刻画成图画,凝固为具象,为后人瞻仰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