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6-01 18:32作者:李天扬老师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1200字
主旋律的影片能拍成这样,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就连局长书记也没想到——偌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观影的党员干部屏声静气,疑惑悄然流泪……就连闻讯的传达室老党员陈师傅也匆匆赶到了放映场,“周总理是党和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受点教育好!”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原因,饥荒遍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濒临崩溃的边缘。党中央毛主席通过紧急蹉商,委派各级领导奔赴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实地考察,周恩来也在邓颖超陪同下,从贵州赶赴河北。公社主任郭凤林不愿年事已高的总理看到令人揪心的真实状况,他采用欺上瞒下手段,层层弄虚做假,不让干部群众讲真话,甚至对生性梗直的亲爹封锁总理来视察的消息。总理明察秋毫,十分清楚基层在做假糊弄自己,他甩开干部们事前做好的安排,深入底层访贫问苦,他交下的穷朋友张二廷终于向他袒露了真情,而自知犯下大错的郭凤林羞愧万分,掌握了实情的周总理立即向毛主席报告,随即解散了大食堂……
影片拍摄的手法是平实的,与总理的为人和故事的背景相得益彰。画面用了大量的黑白镜头,让那段沧桑的岁月有了历史的厚重感,不断定格的瞬间抑或记录特殊历史条件下农民生活的艰辛,抑或记录总理人格的伟大,使整场电影在凝重而严肃的状态中演绎!影片克服了我国主旋律电影描写正面人物一味追求“高大全”的弊病,将伟人周恩来当作一个“人”来描绘,比如画面中州总理帮农户抢种庄稼,农技就远远不如农妇,比如周总理和夫人邓颖超想帮助张二廷收养一个最小的孩子,却没曾想张二廷不愿意。总理对夫人说,“如果你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你愿意吗?你舍得吗……我们要尊重张二廷同志的选择!”等等,都映衬出总理知民意、解民情博大的爱民情怀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电影放映到这里时,不少同志纷纷说张二廷真傻,“如果小孩让周总理去抚养,能受很好的教育,能有让人难以想象的前途,真傻!”而事实上,小孩是父母的心头肉,真换成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未必不做张二廷的选择,而正是张二廷的“他娘死的时候,我答应她,我一定要亲手把几个孩子带大!”的承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民父亲的担当和在艰难困苦条件下如山的父爱和人性的光辉!连弟垮着竹篮道出扒光的树叶是被人吃了的实情,童言无忌让总理听到了真话,也扇了企图欺骗总理的村领导一记耳光;而连弟奶奶卖掉自己的寿材为周总理做长寿面的画面,令人心酸,却反映出老百姓对周总理的敬仰。盛情难却的总理没有拒绝,在偷偷将寿材赎回来之后,他和邓颖超一口气吃光了长寿面,“不吃,她老人家一辈子都会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