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11 14:44作者:李天扬老师
今天从一家比较权威的教育类网站读到一篇题为《2016年高考志愿填报有升、降、平3种梯度法》的指导志愿填报的文章。文章不长,但是怎么看着这么别扭
第一,脱离了考生定位谈梯度没有意义
北京今年第一年实行只有两所学校的平行志愿,就已经有不少专家提出一种理念,1A可以冲高,只要1B与1A之间保证一定的梯度就能防范风险。还有人把这种操作模式进一步“规范”为两所平行学校之间的梯度值为10-20分,也有更“保守”的说要到30分。晨雾发现这种说法已经在误导考生和家长了,晨雾写了一篇《两所学校的平行志愿-- 1B必保是死原则》,专门给出案例分析反对脱离了考生定位去大谈什么梯度。
目前考前报志愿的北京和上海已经结束,其他省区的志愿填报在高考之后进行,而且可选平行志愿一般不止两所,填报志愿的难度大大降低。但是同样存在先自我定位,再选校的问题,自身定位之后才谈得上梯度。文章《2016年高考志愿填报有升、降、平3种梯度法》通篇不提考生定位,不知道其所谈梯度的依据是什么?
第二.荒唐的升梯度填报
退一步讲,假设考生定位已经做好了。那么就可以有升、降、平3种梯度法可选吗?没错,确实是这样。但是这三种梯度法选择的结果是什么?对于降梯度填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这是常规的考虑,我们不去讨论。对于平梯度或者说局部等梯度填报,这也是可以理解。因为可选平行志愿多于三所,考生对某一层次的高校独有情种,完全可以在局部采取等梯度填报。例如A选择清华,B选择北大,C选择上交,D选择……,A与B基本是等梯度,当考生成绩处在清北边缘位置,这样填报如果考生成绩能达到清北之中今年较低的哪所,就能实现清北梦。但是像北京这种只有两所平行学校可选的,我们还是建议慎用等梯度法。
让我们不可理解的是所谓升梯度填报。就是平行志愿的几所学校中,把低的放在前面,高的放在后面。让我们看一看原文作者如何解释这种升梯度填报?
“升梯度法选报志愿,风险较大,即A志愿不被录取,其他志愿被录取的可能性很小。但有时会有少数名牌学校,因报考者少,当你的分数又有竞争力时,此种选报志愿法,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仅适用考分有一定优势,本批录取不了,又有把握被下批较理想学校录取的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