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4 12:13作者:李一老师
张大春《聆听父亲》读后感
最初知道张大春先生,是由于武侠小说《城邦暴力团》。带了本厚厚的上册坐在毛概课的教室后排一页页慢慢地翻。翻到第二章《竹林七贤》便有一种怕被现在的自己囫囵吞枣的畏惧覆上心头,于是打算搁置一段时间再读。等着后来得闲,拿起的是那本看起来较薄的《聆听父亲》。
《聆听父亲》并非如你我所以为的是作者记录父亲教导的文字,而是张大春先生写给妻子腹中尚未出世的孩子的书。那时,作者的父亲摔了一跤之后,便再没能够痊愈。作者问病床上的父亲:“你看我是先让你抱个孙子呢?还是先写一本儿关于你的书呢?”其实这两者没有什么冲突,于是孩子在母亲体内逐日成长,那本关于张大春先生家族记忆的书被也一字一句写了起来。
作者在书中多次或明或隐地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写下这些。有人说这是一部家族史,而我觉得“史”这个字眼太过于正经而完满了。此书中有作者从父辈们和奶奶口中听来的家族故事,有张大春先生自己的经历,还有作者对尚未出生的孩子说的话……对于那些家族故事,作者发挥了自身小说家的才能将其润色修补,使呈现于人前的记忆活色生香,成为一段段连缀而细致的文字。台湾作家朱天文说:“第一次他收起玩心不折不扣比谁都更像一位负责的父亲。第一次他不再操演他一向的主题——真实/虚构。”
在《我往何处去》那一章的结尾,作者对父亲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再说那些老家的事了,听起来很烦呐——走开啦!”当初这样无情地拒绝着父亲继续怀旧的作者,为什么又要将自己曾听来的那些都记录下来呢?当作者料到自己的孩子最初可能对这些并无兴趣,(m.mrnum.Com)又为何仍要写下这长长的十多万字呢?是否如那些忧心扞卫着祖家这种象征的人所言,“它是根,它是来历,它是饮水当思之源,它是不容践踏遗弃的记忆”?
年轻时的作者和朋友胡诌,说自己要写一个童话,讲一个小和尚从寺里逃出来,走了很远的路去天边看大月亮的故事。他说他没能写出那部童话,但因为孩子的即将到来,而“一个字、一个字地开始思索那个想像的我是怎么一回事”。
记忆也许过于庞大而繁复,有时横冲直撞地进了脑子,让人不得不去回想与咀嚼。
于是他娓娓说起自己被母亲托付在杂货铺所体验到的迷失,说着从祖辈传下来的的含有训诫意味的故事,